前5月外贸进出口猛增 二季度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加固态势
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维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
海关总署6月7日发布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4.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6%。其中,出口8.04万亿元,同比增长30.1%,比2019年同期增长23.6%;进口6.72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2019年同期增长19.2%;贸易顺差1.32万亿元,增加56.2%。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9%,环比下降0.4%,比2019年同期增长20.8%。
“这次的进出口数据比2019年正常年份同期也有提高,今年的高增长部分很大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受疫情影响,在全球生产和流通仍存问题的情况下,更多的订单转向了中国,而中国正好也处于产能恢复和出口能力进一步加强的过程中。”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我国2021年全年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比较乐观,目前,这种高增长的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全年贸易增长率可能达10%左右。
除了进出口数据,5月份的工业、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数据也将于近期发布。随着基数效应减退,二季度以来,一些经济数据的同比增幅出现回落,但从环比增速、结构优化、新动能成长、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等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良好恢复态势。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预计在出口保持韧性和消费向上空间较大的带动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加固态势,但原材料涨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不容忽视,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8.4%。
中国获得更多全球市场份额
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unctad)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大多数行业的全球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基石作用。高水平的出口复原力不仅使中国从疫情中迅速恢复出口,而且还使中国在各种出口部门获得了进一步的收益。2020年期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进一步增加,达到近15%。
从产品类别来看,据海关统计,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增长。今年前5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78万亿元,同比增长(下同)31.9%,占出口总值的59.5%。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42万亿元,增长22.4%,占17.6%。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3680.1亿元,增长37.6%。
对此,霍建国告诉第一财经:“现在看来,疫情期间,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呈现了一定的刚性,也就是说需求比较旺盛。机电产品的出口上升,说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出现了困局,因为不同地区疫情发展差异性比较大,有些地区率先复苏,对机电产品和其他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也有所恢复。此时,我们发挥了机电产品出口方面的原有优势,巩固市场,扩大了出口。”
从出口格局来看,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19万亿元,增长29.2%。欧盟、美国、日本则依次为我国第二、三、四大贸易伙伴。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4.36万亿元,增长27.4%。
霍建国分析称,东盟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主要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投资关系比较紧密,再加上自贸区建设的进展顺利,巩固了其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而对于美欧市场来说,一方面,疫情冲击下,部分商品的正常生产供应遭到了破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订单会转向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消退以及疫苗普及,欧美的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苗头,不同行业正常的生产在分阶段地恢复。“恢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需求,比如对机电产品的需求会上升。”霍建国说。
从趋势而言,接下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增长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现在二季度接近结束,三季度也不会有问题。但是会存在一种数据逐季度回落的可能。”霍建国对第一财经表示,“因为国外生产活动正在恢复,会减少一些刚性需求。我国现在1~5月份的进出口数据恰恰也反映了这一点,从2月份到5月份,已出现了逐月回落的态势,这个改变更多会取决于全球疫情的变化。”
霍建国认为,我国全年的进出口贸易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即使出现了逐季度回落的情况,由于今年上半年的基数比较高,在下半年平衡后,全年贸易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经济复苏平衡性待增强
再来看宏观层面。从先行指标看,继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掉头向下后,5月份pmi再度回落,但降幅明显收窄,仍位于荣枯线之上,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扩张态势。
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当前经济修复动能中,出口和房地产依然是主要动力,制造业、基建投资温和复苏,消费修复速度放缓,经济恢复平衡性亟待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3%,较3月回落2个百分点,且环比增速低于疫前同期水平,显示消费走弱。
与此同时,内需的修复仍不平衡、不充分。从结构上看,消费“k”型分化明显,商品、服务及区域消费修复节奏不尽相同,其中,商品消费恢复快于服务消费,而j9九游会的线下活动虽加快正常化,但补偿性、报复性反弹难以实现,居民消费尚未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当前从收入和消费的实际增长率对比来看,消费支出增长率落后于收入增长率,居民出现了一定的谨慎性消费行为。谨慎性消费行为是疫情冲击后全球居民消费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全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保留了消费的潜在能力。
投资方面,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9%,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且环比增速高于历史同期,显示投资端修复动能加强。尤其是在低基数、出口高增长和降成本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较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第一财经表示,从长远来看,由于外需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进一步释放内需能力,进一步巩固总需求稳定恢复的基础。为此要着力增强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和实效,积极增强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
需高度关注原材料涨价等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涨,并通过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上升5.9个百分点至72.8%,升幅明显。企业对原材料价格上升感受强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3个百分点至64.8%,创历史新高。
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已成为近期国家高层会议和部委发布会上的高频话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表示,从国内来看,主要还是短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部分上游行业原材料价格的推动,可能会对下游的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压力。
“作为企业整体,价格上涨有利于企业效益改善,但对于下游行业的压力需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原材料市场调节,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付凌晖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难。由于小型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在原材料价格较快上升时抵御风险能力不足,5月小型企业pmi下降2个百分点至48.8%,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再次落至50%以下。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下降至50%以下,供需两端有所收缩。
光大银行发布的研报显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这就要求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更倚重结构性工具和改革手段,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对实体经济短板弱项和重点精准支持,提升政策质效。同时,避免脱实向虚导致市场非理性投机炒作。
多位专家分析,当前宏观政策既要“不急转弯”、稳健回归常态,也要精准发力强弱项、防风险。一是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二是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三是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四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转自:第一财经